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

来源: 学习时报时间: 2025-11-05

  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,党中央立足全局、把握大势,将“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”作为“十五五”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。这一部署不仅关乎我国在发展主动权上的战略博弈,更决定着我们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能否赢得主动、赢得优势、赢得未来。

  增强国内大循环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抉择,也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。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保护主义抬头,做强国内大循环不仅是抵御外部冲击的“稳定锚”,更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“动力源”。近5年来,我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80%,充分表明畅通国内大循环已成为支撑经济稳健运行、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根本途径。唯有筑牢内需根基、畅通经济循环,方能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、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中行稳致远。

  打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堵点,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所在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,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,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,促进消费和投资、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。当前,我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已经居于世界前列,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%,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。从供给结构看,实物商品消费的供给空间逐渐趋于饱和。相较发达国家,我国现代服务业在规模、质量、就业吸纳能力等方面仍有差距,这也意味着未来蕴藏着广阔的发展空间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,不仅能助力产业升级、扩大有效供给,还能扩大就业容量、提升居民消费能力,打通从投资到最终消费的转化路径。未来5年,应立足于提升投资绩效、扩大就业、优化经济结构的总体目标,加快数字服务、文化旅游、普惠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,形成收入水平显著提升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、服务供给持续优化、就业规模稳步扩大的正向循环。

  活跃的经营主体,是国内大循环的澎湃动力。目前,我国民营经济主体数量已超1.8亿户,吸纳超过80%的城镇劳动就业,构成经济循环的微观基础。然而,经营主体仍面临预期不稳、融资瓶颈、成本压力等多重挑战,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压力突出,直接制约其发展活力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“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”,这就要求宏观政策与微观感受紧密结合,从“部门视角”转向“经营主体视角”,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真正扎根于经营主体实际需求。推动投资、财税、金融等政策协同发力,精准施策于既能提升长期竞争力又能直接惠及经营主体的关键环节,助力企业扩大有效投资、开拓市场空间,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和更有利的成长环境,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,让发展活力持续迸发。

  只有建立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,才能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、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、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。“十五五”时期必须着眼于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,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。提高产业链核心能力,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;增强产业链控制力,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,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;顺应产业发展大势,推动短板产业补链、优势产业延链、传统产业升链、新兴产业建链,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,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。同时,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、完备产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,增强汇聚全球要素能力,加速科技创新成果、要素投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,统筹抓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,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,打造自主可控、安全可靠、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
  畅通国内大循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,是一场从理念到制度、从供给到需求的深刻变革。在“十五五”这个关键时期,必须统筹处理好规模与质量、政府与市场、发展与安全三对关系,以消费结构升级牵引内需体系重构,以宏观政策协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,以制度型开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,彻底摆脱依赖要素投入为主的传统增长模式,将发展根基深植于国内市场潜力与创新驱动能力之上,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支撑保障。

责任编辑: 闫丹丹